你的位置:首页 > 心理动态 > 个人成长

什么才是“追求”的意义?

2022/3/30 0:01:21      点击:

有人曾对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做了一个调查,问他们在获奖后的感受,当然很多人在这一刻是非常幸福的。而一年后,再次访问时,对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幸福指数评估时,发现有些人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是,你期待一件事情,比如取得某个业绩,挣够多少钱,买了房子,娶了某一个美女....但当你真正拥有这些东西时,你会发现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乐。


这里面就衍生出两个问题:

  • 为什么过去的我们认为取得某些东西,或达到某个目标就会快乐?

  • 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做到了却并不快乐?[1]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回答第一个问题,但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先回答第二个:
 

我们为什么现在并不会快乐?

原因通俗的讲——人会适应一切因素。无论是好的,坏的,令你高兴的,痛苦的,甚或是绝望的。

当我们真正拥有一个东西,一个耀人的头衔——诺贝尔奖得主,或者一辆名贵跑车、一所豪华的别墅,这些拥有的东西,会在我们拥有之后,产生类似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些“固态的拥有”,让我们以为它们会永远在那儿(当然有时不会),这样我们渐渐适应,也就不会因此变得快乐。试想,哪个现代人还会因为能够在夜里拥有亮如白昼的灯光而整日欣喜?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都一致的指出了这一点——人们会适应那些曾带给他们快乐的东西。而且,从前面的描述中,我们能够显而易见的发现,越是能够加剧我们“固态拥有”这种观念的东西,所带来的快乐越差。比如:房子,车子,名誉头衔。

这些心理上的“耐用品”带来的快乐体验往往不持久。相反的,那些心理上的“消耗品”却往往带给人更多快乐,比如,旅游、参加某项活动——这些偏向体验性的东西,会带给人更多快乐。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产生适应呢?一种从进化角度的思考是,适应让我们能够对新的事物更加敏感,这有利于发现机遇和危险,有利于人的生存。对人类知觉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人总是偏好那些新的信息。

而这种对新信息敏感,能够不断调整进化方向,而拥有巨大适应性的大脑,是人类能够从无数种生物种脱颖而出的利器。


回到第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认为取得某些东西就会快乐?

这要依然要涉及到大脑的奖赏机制的问题——大脑促使你相信因为达到某事儿快乐的系统A,与真正能够让你感受到快乐的系统B,并不是一个。这就带来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A系统不断告诉你,你做一件事情会快乐,但你能不能得到快乐,A说的不算。换而言之,A系统给了你一个空头支票,它欺骗了你。[2]

我们以为拥有了车子、房子,漂亮的衣服等等会让我们觉得快乐,但不是的。A系统,即多巴胺系统,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欲望,而非快乐。

当然,大脑的这种奖惩模式,也具有进化上的优势,有了它保证了你在饥饿时更加积极的采集野果,而不会饿死;更加期待追求异性发生性行为,而不会让人类灭绝。它是一个虚假承诺,但对人类整体却很有用。


但进化本身并不关系你幸福、快乐与否,因此它独立的建立了另一套“欺骗”机制。

这似乎带我们走向了一个令人迷思的问题——什么是快乐(幸福)呢?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快乐绝不是欲望,绝不是你的身体反馈的那种生理上的期待,绝不是你在玩游戏时疯狂的kill、kill,刷网页时的恍惚感,更不是你追求某种金钱收益的欣快感,也不是你以为如同古代权臣登上九五之尊权倾天下的野望。

快乐就是快乐本身,它不会以某种要求和目的来胁迫你,那不是快乐,而是多巴胺。

维克多.弗兰克尔: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所以面对生活中,社会价值观所标准东西,身价百万,或者赢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路,等等。 那不是快乐,那是多巴胺流经神经末梢的冲动和欲望。当你达到一个目标之后,欲望系统会不断要求你攀上更高的山,它始终胁迫着你向前,一刻也不让你喘息,直到你筋疲力尽。

所以,要么你一座一座的翻,在我们称之为“欲望水车”上转啊转,不停的攀登,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追求这种欲望的满足;要么彻底跳出这个规则,做长久的计划,脚踏实地的向你所希望的方面努力。


为什么做长久的计划不是欲望车轮呢?我们也在追求一个目的呀?是的,但不全是目的。

做长期计划所带来的还有一种“踏实感”,它不是被多巴胺刺激而形成的短期的满足欲望的回路,而是真正由自己选择的道路,比如:“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作欲望的追求,但是“在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执着探索”,这是长期的计划;“娶一个美女”,这是一种欲望,但“经营一段感情(组建一个家庭)”这是长期目标;“要一辆跑车、一栋别墅、成为百万富翁”这是一种欲望,但“用自己的努力在某个领域做一番事业”却是长期目标。

欲望直达彼岸,只想着快点达到目标;而长期的计划却往往意味着一种从心底里的自我认同和付出。一个区别欲望和长期计划最好的地方是,是否愿意长久的自我牺牲.......迎娶一位美女与经营一段爱情,这是两个概念。


快乐更像是一个过程,一个状态,而不是目的。现在我们所认为的那些真正能够导致快乐的东西——做长久计划,和家人、朋友的亲密关系,似乎都在昭示这一点。

最后,可能要谈谈比较拉仇恨的一点,前面讲到,任何让人产生“固态”拥有的东西,往往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那有没有例外?有。什么?外貌。研究发现,那些拥有良好外貌的人,似乎并不受大脑适应的影响[3]。

所以,还是那个经典的问题,这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吗?Of course !


注   

[1] 这里谈的可能与这个问题不太相关,但从某一方面佐证了后面的结论:
人们并不能非常明确的意识到时间流逝中的自我

这种关系我们称之为“时间矛盾",即我们现在的决定与未来的决定往往背道而驰,比如今天我们可能贪恋躺在床上的闲暇,而不去洗衣服,而把工作托给明天的自己,以为明天的自己会愿意做,但事实正好相反,明天的我们依然不愿意做。这是俗称的拖延症。但事实上问题不仅仅是自制力的问题。

对人做脑扫描时发现,人们谈未来的自己,和谈一个陌生人时的激活是相同的!换而言之,我们推给明天的自己,其实是想推给一个陌生人,但到时候你就知道,是过去的那个“你”坑了自己。

另外,关于现在和未来决策的矛盾时,可能存在一些生理上的原因。一些研究者,他们发现,只有在对今天与将来的奖励作比较时,脑部的边缘系统(应对即可奖品的思维)才会产生运动。相反,无论做出选择的时间是怎样的,侧面的前额叶皮层(大脑更具计算能力的部分)在应对所有问题时,都会产生类似的紧张程度。这也可能是人们乐于屈服于现下决策的生理性的原因。


[2]A系统是人的多巴胺系统,负责欺骗你按照大脑的期待的模式行为

2001年,斯坦福神经科学家Brian Knutson发表了一份具有决定意义的实验报告,证明了多巴胺会促使人们期待得到奖励,但不能感觉到奖励时的快乐。可能你看完会觉得大脑有些分裂,难道大脑不是“你”?根据目前的一些证据表明,意识——也就是“你”——远不是大脑的全部。

另,这是偏神经方面的内容,我了解的并不多。


[3]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晕轮效应

这是一种人们思维天生的“缺陷”。另外一种解释是,良好的外貌可能在面对他人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不断提醒人们他们“拥有”这些东西,让他们不能产生适应而遗忘掉。



本文引用自简单心理 http://www.jianda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