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室——学校沉默的器官

更新:2022/4/4 0:46:37      点击:
  • 品牌:   
  • 地址:   
  • 在线订购
服务介绍
开篇语:心理辅导室是学校里最沉默的器官,它在默默地为学校消化情绪、分解忧难,一般从不发声呐喊,一喊就是遗憾。

学期即将结束,昨天在办公室我心血来潮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这个学期心理辅导室我个人接待了80人次的来访。这个数量在有切实开展个别辅导工作的心理老师中可能只是一个平均数,因为我在朋友圈发了这个数据之后,有不少同行给我留言,我看到最高纪录是130次!130次是个相当恐怖的数字,这肯定会让心理老师不堪重负,造成一定伤害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心理老师在学校里还要做很多其他事。130次就意味着每一个工作日要接待两个来访者,这差不多需要三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我好奇地问问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心理老师们,这个学期你接待了多少人次的来访者呢?

其实在做个别心理辅导工作,有时候我们反而会被来访者帮助到,“美国著名精神病学理论家沙利文对心理治疗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描述,他谈到心理治疗是两个人一起讨论个人问题,其中的一个人比另外一个人要更加焦虑一些。如果治疗师比病人更加焦虑的话,那么治疗师就成了病人,而病人成了治疗师。而且,病人如果能够对治疗师有所帮助的话,他的自尊会有很大的提升”。(出自欧文亚隆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确实偶尔也有会这样的情况发生,但很少。因为学校的心理辅导跟心理治疗还不太一样。

首先,学校心理辅导不收费,甚至有些学校连值班津贴都不给心理老师,学校里的心理辅导带有明显的公益性质;其次,它还带有教育性质。2015年出台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在“辅导伦理”这一点中就明确提出“在学生出现价值偏差时,要突破“价值中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心理老师比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都会处在一个相对更“权威”的地位和更“主动”的姿态,当然这是相对而言,比起父母和其他老师,心理老师就显得“平等”和“被动”得多。这给心理老师相比治疗师而言更富有“帮助者”的色彩。我们很难在学校里的心理辅导室里体验到被来访者帮助到的感觉。除此之外,心理老师在学校里还有一个相对“不良”的个别辅导的工作环境,我们可能可以在很多工作上获得成就感汲取到心理上的能量和营养,但在个别心理辅导这项工作上,这个“不良”的工作环境几乎注定了会对心理老师造成损耗。


1.心理辅导不同于普通闲谈

心理老师接待一个来访者需要提前到辅导室做好准备调整好状态,要回顾辅导的进度,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还要高度专注地倾听,“高度专注地倾听”如果你难以理解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你可以把这件事想象成在做英语听力,这个听力时长大概需要40分钟到1个小时,而且心理辅导结束之后还要快速地做好咨询记录。这整个过程通常需要花费1小时15分钟到1个半小时之间。所以从意志力的损耗程度来看,做一次心理辅导其实还挺累的。


2.来访数量阶段性突然增长

每一年的3,4,5月份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接待来访的高峰期。大多心理老师一个学期下来,做个别辅导的次数不会高到平均一天两次,但在这个时间段基本上都会达到这个频率,一天接待两个来访者在这段时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一天接待两个来访者意味着一周接待10个来访者,也意味着你失去了白天所有的休息喘气的时间,因为你还要上课同时应付其他突发的心理工作。这样的情况通常要持续一个月或以上的时间。春季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季节,我想心理老师也同样难以幸免,目前在科学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是我们确实在中学校园内观察到这种现象。

3.个别辅导工作“不被看见”
个别心理辅导是一件对保密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心理老师要保护来访者的隐私,心理老师不会在其他场合谈论咨询室里关于来访者的任何个人信息,即便是有“保密例外”的事情发生,那也是在保护来访者隐私的基础之上,在极小的范围之内对来访者局部信息进行公开。心理辅导室在学校里也大都在人流量较少,相对偏僻的地方。心理辅导室是学校里最沉默的器官,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不被看见。不被看见就无法被人理解,无法被人理解就不会得到支援,无法得到支援能量就会渐渐耗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师和领导会觉得心理老师很闲的缘故,因为不被看见。

4.值班时间设置本身就是损耗
我在学校里的值班时间是中午12点半到2点,下午是5点半到7点,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老师相信也是差不多如此。因为这是学生下课的时间,这个时间段他们才有空来心理辅导室找你。这样的值班时间意味着你没有午休和晚锻炼的时间,这同时也意味着对你身体健康的损耗。身心是一体的,身体上的损耗也意味着心理上的损耗。


5.个别辅导只是诸多工作中的一项

个别辅导和上课是心理老师两大常规工作,我觉得一个心理老师什么其他事情都不做,就做这两件事已经算得上是满工作量了。但因为它不被看见,个别辅导工作不会有任何供展示的过程性材料和图片,在工作总结里也最多只是一段话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人知道它的分量有多重。
现在上级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而“重视”的方式就是不断地给你的工作加码,要做科普宣传工作,要做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讲座,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的活动,要做好危机干预工作,要做素质拓展活动,要评先进校特色校……没错,这些工作最好都要做,但人手没增加的情况之下,心理老师拿命去做?这必然导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流于表面,必然导致大家追求那些拍拍照片很好看的工作。默默无闻的个别辅导工作变成一项沉重的负担。

6.个别辅导是高投入低回报的工作
我这里展示一下我在学校里做心理普查之后的个别访谈工作的两篇总结,我相信看过之后你就能感受到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而且我们要在短时间之内访谈完几十人甚至上百人。
我这些年来自费参加过正念、完形、表达性艺术治疗、咨询师的考试,阅读过大量的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过心理成长小组,这一切只是为了做好平均每天这么一个小时的心理辅导工作。为什么要花这么多财力和精力去学习?因为我知道如果不去学习我无法胜任这件看似简单却极其复杂的工作,做一次咨询和上一节课不一样,来访者的情况都不尽相同甚至是千变万化,你无法用一套固定的教案或程序去应对。别人可能看不见也不关心这件事,但是唯有你天天都要面对,一个个真真切切活生生的人,把他内心的苦闷、纠结、痛苦真实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期待从你这里得到安慰和支持,你怎么可能视若无睹?所以有人开玩笑地说,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师都普遍会患上一种心理疾病——“强迫性学习焦虑障碍”。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这种病,这只是在调侃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老师普遍过度热衷于自我成长的现象。

为此心理老师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好一点的学校还会给心理老师值班津贴(比方说像我们学校),惨一点的心理老师就纯粹义务劳动,后者在国内是更普遍的情况。我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我们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规定,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第五大点第13条里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对此我还蛮想问问正在看这篇文章的心理老师们,你领到过班主任的绩效和津贴吗?


吐槽完之后,我们还是要提点有建设性的建议,谈谈如何化解这种困境。


1.地方主管部门搭建心理老师研修和督导体系,为心理老师的专业成长和心理保健搭建一条可遵循的成长路径。


2.学校严格按照1:1000的师生比配备学校专职心理老师,兼职心理老师可以辅助,但只有专职心理老师才是专业化的根本。


3.扎实做好学校两大心理常规工作:心理课和个别辅导。大胆舍弃掉那些只是拍拍照片看上去很好看的工作。


4.心理老师要分清楚工作和生活的界限,不要把自己当成来访者的“救世主”。


5.条件允许的学校要组建专兼职心理老师队伍,分担心理老师个别辅导的压力。


本文选自:知乎:学校里最沉默的器官——心理辅导室 - 知乎 (zhihu.com)

更多服务